结了婚,才明白父母之爱的繁重
有一种相距千里的怀念叫老家;有一种暖和如棉的怀抱叫老家;有一种此生不忘的印记叫老家;有一种望穿秋水的期盼叫回老家;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叫回老家;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温馨叫回老家。
有多少人为了奔前程,为了更好的生活只得选择远离故乡,奔赴家乡,努力的想在大城市有个属于本人的小窝。渐渐地,我们在这纸醉金迷的城市越来越波动,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家。但那些从出生起呼吸过的空气,自会走就驰骋过的土地,却是深深印在脑海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明晰。那个中央就是老家。
老家或许是一个国度,或许是一个乡镇,或许是一栋老屋,又或许就像我的老家一样是鲁东北的一个小乡村。
18岁那年,我回绝了父母的送行,一团体背着行李,第一次做上四处漏风的绿皮火车去异地上大学。那时,我没空思索父母的担忧,没空细看窗外的景色,我满心欢欣的庆贺本人终于分开了这个小中央,我终于可以去向往的城市过本人向往的生活。这种来去无挂念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年,直到26岁远嫁的那天,看着父母不敢多说一句话的样子与面对亲友强颜欢笑时闪烁的双眸,我才第一次领会到离家的心酸。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想家的念头愈演愈烈,尤其是每逢佳节就越发想回到老家。
每次回家,我总是早早打通父母的电话,然后做上驶往老家的客车。客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我已不知何时习气了去看窗外的景色,看初春杨树上刚吐的嫩芽;看盛夏万物的繁华;看金秋忙着歉收的路人;看寒冬满地的白霜。一路上,父母一个接一个电话地问“到哪啦?”“这会到哪啦?”“快到了不?”。看着高速路边一个又一个的地域标志,我欣喜地想:离家近了,又近了。当客车驶下高速路,顿然间觉得连空气都是清爽的,隔着玻璃都能感遭到汽车行驶时划动空气带来的清凉。
结了婚,才明白父母之爱的繁重
见到在车站久等的父母,原本编辑在脑海中的有关想念、慰劳的词汇一个也说不出,千言万语只化作两个字“爸、妈”,“走,回家。”父母也没了电话里的千叮嘱万吩咐,但就是一句“回家”却是我这辈子听过最暖和的话。
出了县城向东,父亲开车载着我和母亲,慢吞吞的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穿过一条河便是我的老家。老家根本还是印象中的老样子,村口有一座石头砌成的石桥,有几个顽童在桥上游玩,他们一边跟我父母打招呼,一边瞪着明澈的眼睛端详我这个生疏人。想想小时分,我也是常常约上三五个玩伴,也是像他们一样在桥上自由地游玩。我们还在桥身刻字,用锈的发钝的尖刀,一下下敲打着坚固的石头,却从未刻出过一个完好的字体。那时,我们还从桥下挖出黄淤泥来,用黄泥做各种模型。而如今桥下的沟壑已多年不通水,想找黄泥也是难了,不过却长出各种杂草与野花,为素净的小桥增添了些许斑驳。
车子绕进小胡同,下了车,踏在近几年才铺的沙石路上,看着路两侧闲置的菜园内悠闲地寻食的家禽们,顿感脚步轻盈,早已遗忘一路的疲惫。从邻居家敞着的大门里突然跑出来的大黄狗,冲我“汪汪”直叫,被父亲一声吼吓得夹着尾巴逃回家里。我家门口的香椿树又长了一圈,麻雀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的格外愉快,不知能否在欢送我的归来。
院子里还是如往常一样洁净整洁,从北堂屋到南院墙拴着一根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晒着专属于我的床上用品。虽然不常回家,但我的床上照旧如我在时普通铺着一层又一层被褥、床单,每逢我回家这天,母亲总要拿出来晾晒,红红绿绿地挂满了绳条。经过一天的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