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体诗词的魅力
旧体诗词字数虽少,但讲究修辞,用字精炼,语句结构规范,意境含蓄深远,叙事,抒情,典故,哲理自然浑成一体,如玉雕形,如画生辉。特别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大量优秀旧体诗篇,名家名句,更是凝结了中华文化的结晶。不仅文学阅读,文物欣赏,离不开诗词,就连人文旅游,节日庆典,朋友聚会,四时赏景,抒发忧愁愤懑,别离恋情,那样都少不了籍吟诗填词来表达心情,渲染气氛。吟诗作赋,至今仍然是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的高级思维创造和精神享受。因而仍然受到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二、旧体诗词的圈内圈外现状
旧体诗词写作者群体之内,相互酬唱交流总是比较热闹的。特别是在网上,网络为天南海北的共同爱好者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自然促进了旧体诗词在网络上的局部繁荣。数不清的文学论坛,博客都开有旧体诗词园地。在这里,诗词作品可用雨后春笋来形容。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我国诗词作品出版日渐衰微,尤其是当代人的旧体诗词作品,无论大小书店很难找到几本。当前从事旧体诗词写作的专业人员以及爱好者,究竟占文学创作工作者的比例有多大?我想可怜得很。旧体诗词创作之所以面临如此尴尬境况,原因诸多。一个外在原因是诗词早已不再是科考的内容,在中小学校语文教育中所占比例早已微乎其微。就连课外活动也开展得很不普遍。另一个就是旧体诗词的内在原因。旧体诗词不仅有严格的格律的要求,初学者较难掌握,而且诗韵也和当代语音相去甚远。因此本来就不多的诗歌创作者,多数又选择了自由体的新诗写作,对旧体诗词创作却望而止步。面对这种状况,全体诗词爱好者难道不是更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为诗词的重新繁荣而多作点什么吗?哪里还有理由为一己之见而内部相互较劲呢!
三、我对旧体诗词格律的看法
格律诗(绝句、律诗、排律)是旧体诗的一种定型体裁,格律虽然在字数、句式和节奏上限制了诗人的自由发挥,但由于格律诗的格式并不太多,只要下些功夫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一旦掌握了其基本规律,熟习之后反而有利于写作。这种格律式诗歌更便于相互交流与唱和,因而成为文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特殊载体。因此应当珍惜古人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学体裁。让其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而具有长短句特点的词,其格律虽然不如格律诗严格,但也有格式规定(尽管有变格),这就是词谱。活泼的长短句式结构更适于抒情。现有词的曲牌早已摆脱了原有的曲谱而成为诗体格式的名称。我本人不反对现代的词作者创造新的词牌格式,但我认为只有词作造诣很高的人的创新格式才会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流传。因此,普通旧体诗词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还是应当按词谱格式填词为好,特别是那些常用的词牌。然而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词作,最好也别按格律诗的严格程度来评论。一是古人常有变体,你未必全都掌握,二是既然古人常有变体,说明一个问题,只要词意好,词的创作在格式上允许比格律诗灵活一些。
现代人多爱追求自由,表现在诗词写作上,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喜欢旧体诗词的凝练含蓄,而不愿受其格律的拘束。也就是知其所以然,但不愿为之。他们创作的诗词只遵照旧体诗词的句式和字数(甚至词性对仗),而不管字的平仄声调(包括韵脚)。其作品只有标题,不加诗体名或词牌名。这是一种人们已经默认了的现实。也就是大家现在已经认可的新“古风体”诗。这种诗体,作者虽然可以自由挥洒,也不妨碍诗友之间从诗意词句上进行交流,但不按格律写作,必然失去较高水平的相互酬唱的共同基础。在保存和流传上也会丧失其内在的才华优势。在下认为,对于有能力驾驭诗词格律的作者来说,特别是那些有才情有发展余地的年青作者,大多数作品还是应严格遵守诗的格律及词的格式为好。也有很多格律诗的优秀老作者,他们的诗作本来是正规的格律诗,但发表在帖子里也经常不标*绝、*律。读他们的作品时,需要仔细辨别,才不致被当作“古风”来读。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就是根本不知何谓格律者,自以为只要字数句式与绝句、律诗、词牌相同,就可以标上这些诗词体的名称。甚至连韵脚也不分平仄。这种情况,多是初学者。若自己不积极留心请教别人,或阅读有关理论书籍文章,作品质量不高,不免门庭冷清,很难融入诗词交流圈子。四、我对诗韵和诗韵改革的看法是诗就要押韵,古今中外都是共同的。外国人写诗以他们的本国语音押韵,中国人作诗以中国人的语音押韵。古人吟诗以古人的语音押韵,今人作诗自然应当以今人的语音押韵。可见诗韵是以语音为基础的。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因为人为的因素弄成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诗词界的一个难解的问题。我国推广普通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可惜进展缓慢。而诗韵更新就更加落后了。过去历朝都由政府颁布诗韵,因此具有权威性。再加之科举考试就以所颁布的诗韵作诗,所以尽管颁布的诗韵并非完全合理(如平水韵),但也未引起多大争论。能够比较快地推广实行。我们为什么会在诗韵革新上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呢?我认为这是由于新中国建立之初,推广普通话新方针不配套的结果造成的。假如就像推行中小学语文课本一样,当初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诗韵新标准与语文课本同时(或稍后)颁布施行,当初用普通话学习写作诗词的作者,今天恐怕都有五六十岁年纪了。会有今天所面临的困难和分歧吗?尽管普通话推广进展缓慢,但毕竟说普通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现代国人的普通话语音和宋朝的官方语音已经有了很多变化,由于长时间没有政府颁布的普通话新韵书,所以直到几年前,旧体诗词的写作还在沿用平水韵。现代人创作的诗词还要按照宋朝人的语音押韵显然违背了诗韵的时空特性。从这点来说,当前正在推行的诗韵改革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和普通话推广相比有点太滞后了。应当加快推广进程,尽快制定颁布出正式新韵书,这方才是减少争论,推动诗词发展的有利步骤。政府权威作用在诗韵改革上的缺失,导致了诗词爱好者对诗韵认识上的长时间混乱。以致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旧体诗词写作者(有的年纪并不老)至今仍然仅认定平水韵,把旧体诗和平水韵捆绑在了一起。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以平水韵为首要标准去评定他人的诗词作品。甚至有人认为不用平水韵,就不是旧体诗。对用新韵写作的旧体诗词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姿态。进而还用这种观点和态度去影响诗词初学者。这无疑阻碍了诗韵改革的进展。
在平水韵产生之前,我国诗歌已经走过上千年的历史。平水韵的产生,确实曾经将诗词推向更加繁荣的阶段。今后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诗词新韵的推行,旧体诗词的发展将会揭开新的一页历史。这已经成为一个逐渐明朗起来的共识和不可倒转的发展方向。普通话有利于信息化时代的交流。比如拼音打字,音像视频,用普通话要比用方言传播效率高得多,覆盖面广得多,因此效果好得多,也便于国际交流。语音既然是诗韵的基础,毫无疑问,在今天的社会里,诗韵当然应根据普通话来规范。基于这个道理,不仅中国诗词协会的领头人,而且很多诗词界前辈都开始积极支持诗韵改革。在我们网易博客诗友中,有一些诗词造诣较高的诗友,也带头支持实践中华新韵。如西江月,他不仅诗词创作成果累累,水平很高(网上就能查到他的几个诗词专辑),也很熟悉应用平水韵,而且还编制成包括诗词基本知识,各种词谱在内的一系列诗词理论和写作工具电子书。但他对推行新韵一直持积极支持态度,并带头实践。但是也有很多习惯于用平水韵写作诗词的专业作者以及业余爱好者,至今仍对诗韵改革持有抵触情绪。对推行新韵采取不关心,不学习,不支持,不实践的态度,在下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每一个旧体诗词爱好者都有责任为继承旧体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多作些努力。使其不仅不致失传,而且得到发展。推广中华新韵,便于更多的人学习用普通话写作旧体诗词,因此有利于旧体诗词的发展。最新的诗韵改革方案说明中,考虑了尊重使用平水韵的作者的习惯,特地制定了新旧韵书同时实行的原则——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我本人理解这即是个过渡时期的方案。也是个有长远意义的观点。因为欣赏古人的诗词,毕竟用平水韵来阅读才能更全面地欣赏。因此,有能力的诗词爱好者学习了解平水韵也是必要的。
也谈旧体诗词的格律和诗韵改革
作者:admin 2018-10-03 点击量:次
1.遵循行业规范,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2.大部分为网友上传如果有侵权的文章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投稿/投诉:runsly@qq.com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联系、合作、投稿:runsly@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