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常说,考古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看来这不仅体现在它的不可逆性,还体现在,渺小的我们有限的力量,终究难以琢磨透彻千百年前古人的心思。12 月中旬之后,田野工作基本结束,大家都纷纷转入了室内。但忙碌的老师们依旧穿梭于田野和室内之间,带着技工师傅们一起坚持不懈地对遗迹性质进行着判断。有时回田野中再度确认遗迹现象时,看到老师们坐在地里,看着眼前连成片的探方,商讨着它们的性质时,我突然间感到了考古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只为了探寻清楚历史的真相。这是多么充满热忱的赤子之心。
周原是我考古实习的第一个工地,在此之前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我,接触的文物大多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中,静静的立在聚光灯下,依靠花样繁多的辅助展品,试图向世人诉说自己背后的故事。而这次工地的实习,让我在它们被使用过,生活过的地方,在时间和泥土下,感受了他们最初的面貌。印象最深的是在 F2 的灶中清理出那件鬲的时候,周围的泥土仿佛在清理出它的那一刻有了生命,两三千年前有一户人家,在灶台边忙忙碌碌,它躺在那里,仿佛沉睡了千年,等待我们将它唤醒。
在周原发掘数月,也不免开始有了“思古之幽情”,看到破碎的瓦片、扰动的夯土不仅也感叹古人何曾想过他们的万千宫室都作了土,或许他们还在幻想着王权富贵子子孙孙永所用,可是经历了千年的变迁,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寂静的村庄,一切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某些西周贵族尚且经不住岁月洗礼,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们普通人恐怕更是如此。若干年后我们也一样消失于这个世上,不过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地生命中给世界留下一点亮色,也不辜负我们来着世界一遭。 看着这一千八百多页的报告,本来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来“千言万语”的后记,一定要记录实习的点点滴滴,一定要吐槽工地的酸甜苦辣,一定要抱怨修改报告工程浩大,但却一直删删改改,数次清零,不知道从何说起。所有周原实习的辛苦似乎一扫而光,只留下美好 静静回忆。说实话,在此时我内心没有波澜壮阔,因为我觉得周原的生活非常使人静心,值得花更多地时间去思考和回味。
在周原,我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耕耘来翻阅这本无字地书,同时也将自己谱写进70多年周原考古的书册之中。穿梭其间的不是一个虚拟的自我代入的幻影,而是真实的站立着的实体。我们在周原的里散发出的主人翁意识和周原给我们的强烈归属感,都源于这一份可感可知、与我有关、与有荣焉的“真实”。
周原,在千年之前,于中国人而言是孕育、创造了中国人的理想——理想的治国方式、理想的伦理道德皆脱胎于这片膴膴土地;在今日,于我而言,周原是一次非常理想、几近完美的实习;在未来,于考古人而言,周原是薪火相传要为之奋斗的理想。理想程度颇高的周原、周原所蕴含的理想,将因世代相承而永恒。
我们应该向这些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古迹的老乡们致敬。从朝夕相处的民工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和对考古文博事业的支持。很多老乡都为周原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在我自己家乡那里,亲戚们对考古所知甚少,甚至存在严重的误解。但是在周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如果考古学自己不给大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何来理解与支持。考古需要主动走向大众,展现最新成果,而不是原地等待。
也曾认真的思考,田野考古实习给予了我的是什么呢?是贯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抱怨的坚毅品格,是室内整理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是在赶制出报告那一刻大家脸上开心的笑容。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也许以后,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单纯的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着,田野实习,给予我的最重要的或许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洗礼,让我在这场洗礼中历练和成长。在这场历练之中,让笔者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见识了考古工作者身上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在这远离繁华的小村庄里,远离喧嚣,让笔者懂得了要始终以一种谦逊的、平静的心去尊重学习,尊重生活。
美好的终究不会逝去,我会将其永远的留在记忆里!
这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每一位田野工作者对待每一个判断都必须负责任,对待每一个遗迹的发掘都必须秉持着严谨科学的理念,对待每一个遗址都必须怀抱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here.有许多东西,许多前人留下的印记都在静静等待与我们跨越千年的会面,而我们在挖到生土之前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铲下去会遇见什么,总是在紧张而充满希望地期盼着,那常常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会面。
岐怀渭抱,周原是每一名考古人心向往之的圣地,礼乐教化,周原是天下中华儿女根与魂的故乡,这段实习经历注定在我心中留下终生的记忆。
的确,田野考古实习对人的耐力、抗压能力及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室内整理阶段感觉尤其明显。第一次尝试连续十几天的高强度工作,第一次类型学分析失败,整理自己材料时发现前期田野工作的巨大漏洞,最后一天硬盘被自己摔坏的心理崩溃等等,时刻都在考验,时刻都需要我们极速成长。这种生活带来的碰撞与冲击反而让人真切强烈地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是大学生活的舒适圈所不能给予的。
现在想来,一波三折的发掘经历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而实习过程中经历的失望和惊喜又何尝不是缩小版的人生常态。老师们常说,“考古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想,这种充满未知、永葆热情的工作和生活,才真正有着永续的魅力。
在象牙塔内独坐书斋终归是纸上谈兵,场景从繁华喧嚣的北京城变换到只有麦田犬吠相伴的召陈村,从教室图书馆转移到田间地头和整理间,从埋首书本间到俯身灰坑墓葬上,我们对于考古的认识才算完整。
在我看来,考古是最充满人情味的学科,我们不仅要熟知过去,更要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尝尽其中酸甜苦辣,感受其中冷暖交替,只凭借某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考古是最需要团结协作的学科,所有人一起砥砺奋进,共同前进。这在我看来是考古鲜活的血肉所在,大家一起为这门学科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然,若要评价在周原实习的生活,我定要说是三分艰苦+七分温暖。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大集体中,虽然会有焦虑不安,也会有枯燥乏味,但是这样的集体却更容易放大每一份小确幸和小温暖,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我们是被关爱着的。
在发掘期间内,我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日子。我作为一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上亲手发掘中国古代遗址与遗物,感觉我的每一瞬间都是无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