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耳东
20岁的张风军退伍回到河北老家,村民有做竹笼的手艺。见过世面的张风军想能不能把这些灯笼推向市场呢?父亲却斥责道:“谁都会做灯笼,你卖给谁?”
有没有人买只有试过才知道,张风军义无反顾地组织村民成立了灯笼加工厂。灯笼生产出来了,可是怎样才能找到客户呢?张风军决定写信推销灯笼。整整一个月,张风军写了800封信,介绍了灯笼的特点和价格。没有确切的收信人,他就在信封上写某市某单位负责人收。一个多月音信全无,可到了第二月,各地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有6000只灯笼的订购量,完成交易后,他净赚一万元,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首战告捷,张风军觉得写信推销见效慢,就干脆提上样品灯笼,直接坐火车到外地去找客户。短短半年时间,张风军跑遍了全中国,他包里的火车票越攒越多,发回家的订单也越来越多。到了1990年,张风军的灯笼工厂已经是一家非常专业化的公司,他还到处物色人才做工艺升级。很快,灯笼的品质上去了,销量也猛增到一百多万只。到了2008年,张风军更是以一套福娃宫灯成功申请为奥运特许商品。此后,张风军又先后将自己的灯笼申请为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的特许商品,就连天安门、新华门和中华世纪坛挂的灯笼都是他生产的,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两亿元。(经典文章 )
“做事情开幕词室上要有大视野,不能用小范围的行情来做判断,如果我当时听信了父亲的意见,就万万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张风军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