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吴俊伟在开学第一课时,会给每个学生一张师生联系卡,通过书信和亲身示范等形式帮助学生成长。“每个阶段的教师,好比一个船工,克服艰难险阻,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对岸,再回到对岸接送另一批孩子,循环往复中从事着看似单调的工作,其实是在倾听花开的声音,享受当老师的幸福与快乐。”吴俊伟说。
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位教育家的书,吴俊伟熟读多遍。
女儿出生时,吴俊伟与妻子都已年过四十。对于这个小天使,父母应该给予她什么?在他们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最为重要。而培养良好习惯不是强制孩子去做什么、如何去做,而是为孩子营造一个氛围,让孩子自然地学习、成长。
日记中,也记录了吴俊伟与妻子对于女儿的教育有过的矛盾、纠结和探索。
吴俊伟夫妻会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欣喜、骄傲,但他们也愿意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夫妻俩总是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所以,尽管孩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这个暑假,吴俊伟夫妻俩还像往年一样带孩子外出旅游,而没有给她报名任何补习班。
任宜秋强调,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建立自己的认知。当女儿在网上学会制作盲盒,并在盒子上画画,夫妻俩就给孩子搭建一个小小工作台;孩子喜欢史莱姆泥(一种质地软黏可以随意塑形的泥),夫妻俩就让孩子尽情地探索制作过程。“我们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独自成长的机会。”任宜秋说。
女儿小时候,常在学校附近买东西,只要她喜欢,吴俊伟就让她买,尽管有些东西毫无用处,但吴俊伟和妻子相信给孩子一些时间和适当引导,孩子会改变的。果然,在夫妻俩慢慢的引导下,女儿不再乱买东西了。“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决不放纵孩子。”吴俊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次在街上,女儿与父母经过一辆轿车,见车里的一个小孩将面巾纸扔向车窗外,就问妈妈:“我可以捡起来吗?”妈妈点头同意,于是她将车附近的面巾纸捡起来放进垃圾箱中。“社会责任,也许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吴俊伟感慨。
吴俊伟在日记中写道:“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慢火炖出来的东西最甜香,时间会验证一切。”
补记
共度读书好时光
吴俊伟的父亲是1961年参加工作的中学教师,母亲是1958年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吴俊伟和3个弟弟妹妹在父母创造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成人。在吴俊伟的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父亲坐在老家门前的柳树下,手握书卷专注阅读。而母亲也常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父母有一个用花格纸裱糊的小书柜,小时候玩具匮乏,那个小书柜便成了吴俊伟和弟弟妹妹们的最好玩具。
吴俊伟说,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当年,他与妻子第一次在学校办公室见面时,任宜秋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新买的《演讲与口才》,还有厚厚的一册剪报——“爱读书的小伙子准没错”,就这样,志趣相投的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吴俊伟与任宜秋结婚的时候,最昂贵的家具便是一组价值2700元的红木书柜。随着藏书的增多,他们的家里又陆续增添了两组书柜,房间的一面墙一字排开被书柜占满了。读书、写书、购书、藏书、荐书、逛书店成了全家人的嗜好。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吴俊伟从2012年至今,先后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阳光下的体育》《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课堂上的教育智慧》等多部书籍,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2017年获得《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
2008年8月吴俊伟的女儿出生后,奶奶为孩子取了乳名迎赢,寓意是我们迎来了奥运会,金牌榜我们名列第一,我们赢了。
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跟着奶奶看报纸。奶奶每天把报纸标题读给小孙女听,这成了孩子每天与奶奶在一起的必修功课。孩子最初认识的一些汉字,都是在奶奶读报时习得的。
上小学三年级时,迎赢成了儿童作家杨红樱的书迷,每天上学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成了常态。她还学会帮爸爸妈妈网购图书,并经常梳理家中书柜中的图书,给这些图书进行编号,便于检索。她经常邀请同学到家中一起读书,还把读过的书捐给了自己上过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