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小书,100多页,6万多字,章节都很短小,很容易就读完了。
作为一本写作指导,这本书相当另类。它不教授写作技巧,也不介绍文学理论,换句话说,并不告诉读者怎样能写得更好。它只是告诉你,怎样打破心理障碍提起笔来,怎样克服懈怠坚持写下去。
每一个提起笔的人都想成为作家,但大多数初学者遇到的最大困难其实是如何开始写。与其说这是一个技巧和方法的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精神问题。自己是否精神上做好了投身写作的准备,是否将身心都调整到了写作的状态,这些很多初学者都没有意识到的细节,往往也是成功作家们最难以捉摸的经验。
2.
《普通读者》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中这样写道,“约翰逊博士心目中的普通读者,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他没有那么高的教养,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那么大的才能。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诗,一会儿抓住旧书片段,也不管它从哪儿弄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完成,有总是这么匆匆忙忙,表达又不准确,而且浮浮浅浅。”
一语中的。
每次读类似于评论集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写得极其精彩的评论,总是有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好像从来没有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过一本书。不管是多么震动人心的书,那种近乎于电闪雷鸣般轰击的东西在阅读的过程中呼啸而过,合上书本之后,尚能够感受到那种细碎的击动,可是当自己试图表达的时候,那些杂乱而零碎的词句全都变得倏忽而逝,怎么抓也抓不住。
3.
《作家笔记》
作者: [英] 毛姆
毛姆的这本笔记,似乎正是向读者展示一个作家的修炼过程。从素材的收集和堆积开始,年轻的时候喜欢收集警句,似乎这些简短而蕴藏智慧的文字,恰好反应作家的态度,讽刺犀利,毫不留情。而随着生活经验的累加,收起了年轻的锐利锋芒,将自己的态度融化在故事中。但不论哪种风格,都很毛姆。
读书并不能让人睿智,只是使人博学。读书本来就没有什么准入门槛,人人皆可读书,都能发表观点,而且谁也不能强迫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这种博学的载体,或许可以增加你的脑容量,但却并不能改变你的判断力。因为这种判断力还需要人情世故的洗练,需要人的引导。那读书的价值还大么?现在人们对“没有目的的读书”大为吹捧,如果非要冠以目的性,那只能是乐趣。
4.
《我怎样写小说》
“我怎样写小说”写了老舍怎么开始写作,一些作品写作的背景还有作者对文学的看法,这部分异常认真,古今中外都对比到了,老舍非常谦虚,自嘲自己的作品没法儿看,甚至可以之前写的全部烧掉,以后也不写了,如果有人可以给五十万的话,但其实动笔之前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写作期间也对语言多有锤炼。老舍也写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分析了当时流行的一些流派,作家及作品,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他热爱文学,而且像家长期待孩子那样期待自己国家能在现代文学领域贡献出杰作,恳切非常。
5.
《写作这回事》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斯蒂芬.金的《写作这回事》,对于希望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无论少年,中年,还是老年,这都是一本励志的好书。可以放在枕畔、厕所;可以带进地铁、银行;也可以在绝望或高兴之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