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拼命努力,换来的不过是平庸的人生
1.
我是一个小镇姑娘。
是那种身份证上面的家庭住址都要精确到xx省xx市xx县xx社区xx街道xx巷子门牌号xx号的小镇姑娘。
其实小时候我觉得小镇还挺大的,城南到城北真的好远啊。我家住在城北,这边都是化工厂。城南就不一样了,有商场,有车站,有美食节。那时候要是能去城南吃一碗馄饨,我都能开心老半天。
什么时候觉得小镇小的呢?大概是高中时候谈恋爱都不敢出去压马路,怕遇见七大姑八大姨的时候。
也许有人会说,小城镇清净,空气也新鲜,如果能一直内心淡泊,在那里过下去也未尝不好。
可事实上,小镇不好,真的不好。
小镇外围都是化工厂,从发达城市退下来的,家家都是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我一远方亲戚就是因为常年饮用不干净的水,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政府又不能把他们赶走,毕竟几万口子还指着那点可怜的税收发工资呢;
小镇没有星巴克,没有大型购物商场,因为工资低,买不起;
小镇可能你的小学同学是你高中同学穿开裆裤时就认识的哥们儿,人情世故躲不开避不掉;
小镇居民不敢生病,因为小镇上只有一家医院,从上午排号到下午是常事,还要忍受医生的臭脸;
要是真得了啥大病,还得到市里到省城去看,都说“树挪死,人挪活”,可因为贫穷,大多人被限制在了那片黄土地上,生了病几乎就要坐以待毙地等死;
这里当然也会有城镇发展规划,政府美其名曰消费带动发展,拆了好多棚户区和老院墙。这一举措的结果就是哀鸿遍野,好多老城区居民卷着铺盖拖家带口在政府门口打地铺,一看到有官员的车就跪下声泪俱下地控诉。
我十岁的时候小镇才有第一家肯德基,十六岁才看了人生第一场电影,十九岁小镇才有了第一家新百伦专卖店。
哦,对了,小镇到现在公交车都没通。
暑假的时候去姑姑家玩,也就是普通二线城市,可我还是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差距:姑姑家的小孩可以在西餐厅轻车熟路地点餐,而我刀叉都使不顺手;
六岁的小孩儿就有了电话手表,而我到大学了才有了人生第一部手机。
2.
所以我就想跳出这个围城,而考上大学是我唯一的机会。
于是我好好学习,小升初考上了镇第一中学。
虽然,镇上一共只有两个中学。
高中的班级数量从初中时候的每个年级八个班扩展到每个年级三十六个。这些扩招的生源大多来自比城镇更低一级的乡村,学生数量的庞大决定了教育的粗放。其实我有好多家庭条件不错同学,他们高中选择去了外地借读,学费贵是贵了点,但好歹可以过一本线。而我们这些工薪阶层的孩子,同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却收效甚微。
高二艺术分流,班主任找到班级排名十名开外的同学挨个谈话,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学艺术。其实不是班主任贪图那一点奖金,也不是升学率好了脸上有光,而是我们那里的教育啊,太差了,实在太差了。
2015年高考,我们班普文的本科生一个没有,全校所有的文科班一共十二个,考的最好的女生,也只不过去了长安大学。
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卧槽,那是人上的么?
我们这人多,分配的名额又少,清华北大平均十好几年出一个。
别说清北了,就是普通211,学校都得大红条幅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