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篇下来,其实更像是一个老成谋国的大臣,教育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当皇帝。虽然刘禅需要称呼诸葛亮为“相父”。但以这样的口吻,多少有些不合适。更何况,诸葛亮在蜀国内部是以法家为基础,配合儒家忠君报国的理念治理的。
作为丞相,他不可能带头破坏这样的规矩。所以,在《出师表》中就有一句话,奠定了他跟刘禅之间真正的关系。“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尽忠于陛下的本分)
这句话的重要性,不仅让刘禅可以同意,甚至没有理由拒绝诸葛亮的请求。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了其他人,作为臣子应当作的事情。这一点,跟当时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三国时代,同样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过去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那些仁义礼信的信条,也早被丢之脑后。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交换的利益。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在蜀国重新营造出另一种风气。一种完全不同于这个时代的风气。并且,诸葛亮愿意亲身做出表率。也正是诸葛亮自己做出的这种表率,才让蜀国在诸葛亮以后,又能延绵几十载。靠的就是像蒋琬、费祎、姜维一代代人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