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通过收集你的浏览数据和行为(比如点击、停留、收藏),为你打上各种标签,建立一个描述模型。并通过协同算法,找到跟你标签相似、兴趣相仿的人,把他们喜欢的内容推荐给你。有时还会采用各种策略去优化,提高推荐的准确性。
这样一来,你所看到的信息,不但都是你感兴趣的信息,甚至,可能都是你「认同」的信息。
我们对于自己认同的信息,天然会更加信任和支持。你会更容易点进去,阅读,点赞,分享,第二天继续使用。
这样一来,数据就提上去了。
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们的偏见,认知边界,预设前提,会通过一次次的强化,从而固定下来。
我们会成为活在自己王国之中的懒人。
我们每天都在批阅着,经过重重筛选,确保符合我们口味的奏折。
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这些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帮助你进行「消费」,而不是产出。
观察互联网产品的演变,你会发现: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是触及和使用的门槛,在一步步降低;与此同时,全方位的体验,在一步步提升。
大家的重心都放在哪里呢?这个环节的跳出率特别高,为什么会这样?喔,可能是响应太慢了。这段代码重写,务必把响应时间降低0.5秒,让用户感到更流畅。
所有的行为,都是一个目的:让你沉浸入产品之中,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不断地消费时间和注意力。
感到厌倦了?没事,会有全方位的「猜你喜欢」「换换口味」「大家也在看」……及时送上新鲜资讯,刺激着你的大脑,把你一次次地拉回来。
你如同住在一个宫殿之中。里面的每一张椅子、桌子,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为你量身订造,确保能让你保持在「最舒服」的状态。
这是好事吗?或许是。
但它造成的结果就是:你很难控制自己,走出这座宫殿了。
这就是外部环境为你营造的「拟态世界」。
长此以往,你会成为新鲜感和刺激的奴隶:你不断地在投入时间、精力,不断地获得新鲜刺激,但你真正获得了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
你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满足大脑对信息的焦虑和渴望。
你还需要思考和产出吗?不需要了。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趋势,克服自己的懒惰呢?
1. 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
不要太依赖别人拼凑给你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这些都属于「别人的框架」。
你只是在将别人的框架,复制进自己的大脑而已。
如何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介绍一个方法:
当你读各种文章、网页、书籍,刷知乎和公众号,提到任何引用的时候,试着去往上溯源,找寻信息的原始出处。
很多时候,你就会挖掘到一个不错的信息源。
然后,体验一段时间,如果觉得有价值,将其加入你的信息库,安排时间去阅读。
这会拓展你的视野,使你看到更多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也会使你脱离别人有意识的「信息钳制」。
2. 培养日常思考的习惯
我是一个喜欢折腾各类产品的人。每当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新产品(手机APP或Web服务、软件),我都会去试用一段时间。
怎么试用呢?我会去思考开发者的逻辑,研究产品的细节,把它跟我常用的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优劣势,试着去理解背后的思路,诸如此类。
甚至,一款产品如果出了新版,加入了新功能,即使用不到,我也会去体验一下。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嗅觉和敏感度。
再举一个例子。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讲到写作。朋友问我:为什么你写得这么好?平时是怎么练习的?
我对他说:哪怕此时此刻跟你聊天,我脑子里都在同步想着,有哪些东西,能启发我的思考,可以用在文章里面 —— 你说呢?
养成这种习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工作,对获取到的信息,都进行本能性的思考 —— 相信我,这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3. 注重产出而非「持有」
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一个知识点,只有当你能够在实践中应用,你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
所以,当你在接受各种信息、资讯服务的时候,你应该时刻问自己:
这些东西,对我有什么用?
我能够做些什么,来提高自己的价值?
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做出来的东西,只有自己的行动,能够证明你学到了东西。
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是最危险的事情。
这里的「饱食终日」,又何止是指口腹之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