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为了激励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谁身上呢?你一定认为他们是最大的赢家。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伟大科学家和思想家的肖像挂在我们的教室里,难道不是引导我们每天努力学习并取得进步的基准吗?
然而,马云的观点不同。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像哈佛商学院这样的地方经常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但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看起来像比尔·盖茨,因为你会感到沮丧,向隔壁卖饺子的祖母学习!”
这句话确实是一句难得的肺腑之言,因为它指出了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只有找到合适的参照对象,才能产生真正的驱动力。
让我们以马云为例:如果我告诉你,当他年轻的时候,马云在求职中多次碰壁,并向肯德基申请了一份简历。共有25人提出申请,24人被录用,但他被开除了。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企业家。你听到这些会很感动吗?但是后来呢?然后就没有了,然后就没有了。
原因很简单——你根本学不会。这很鼓舞人心,但你只知道一些戏剧性的故事,但你不知道他是如何一步步来的。例如,马云没有受雇于肯德基。从这种“提升外在形象”,或“培养内在气质”,甚至“不要期望将来为他人工作”中学到了什么?当事人自己可能不清楚,你能从这些案例中学到什么?
因此,你最好仔细观察你周围学习好的学生,平时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做作业,娱乐和休息。首先,与那些名人半真半假的传闻相比,你身边案例的一切细节都摆在面前,更容易发现其中真正值得学习的东西。其次,身边人的成功并不一定耀眼,但他们的成就,却是你再努力一把就切实能够达到的。向他们学习,更容易转化成实际行动,而不是停留于空想。
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励志故事,其实都是“有缺陷的普通人”。一般励志故事通常具有“戏剧困境+史诗斗争+宫廷成功”的结构。但是你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不,这不是生活的逻辑,这是讲故事的逻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会根据这种戏剧性的逻辑安排自己的事情呢?以我们的Migo团队为例。根据“讲故事”的逻辑,我们的版本如下:
马薇薇、黄治中、邱晨等人从小就喜欢辩论,似乎什么也不做,他们遭受了无数次白眼。总于,在《奇葩说》的演出舞台上,他们走到了一起。在“知识收费”的浪潮中,他们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坚持到底,成为了网络上的知识收费内容制造商。
它非常易燃吗?然而,读完之后,除了“给予是有回报的,坚持是成功的”这句陈词滥调,你学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怎么讲呢?让我们再来一次:
事实上,Migo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你最熟悉的类型:一个小梦想,而不是大梦想;一点天赋,不多;对自己不够努力,偶尔会犯些懒。但是,我们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一步步走下来,把自己最强的能力投到最喜欢的事上。有成就感就会喜欢,喜欢就能坚持,这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这个版本里,我们不是一直隐忍蛰伏等待机会,终于大放异彩,而是只需要在“舒适区”里迈出一小步,就慢慢积累了巨大的进步。你看,这样讲的故事没有第一个版本那么感人,但是你还能从中学到更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