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为方,柔为圆。“方”是为人处事的丰碑,“圆”是融洽八荒的行为规范。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会改变是圆,人生道路的恰当就取决于方圆的融合。为人处事,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发展才会和睦。人生道路自得方圆中。
自古以来,许多自称精明的人在风雨中遭受不幸。这通常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周围的世界,并且因为他们优雅而敏锐的行为而引起嫉妒。如果他们能够克制和温和,他们就不会那么不幸。
清朝时,张之洞当了几十年的官,没有腐败。他真的“从泥淖中出来,没有被弄脏,没有被恶魔清洗干净”。与此同时,他是一个有权势的人,成为晚清黑暗腐败官场中的著名官员。
张之洞的取得成功不但由于他的专业知识,也由于他做为自己的年纪,他在前行和倒退中的协调能力,及其他刚柔并济。张之洞因其忠诚、批判时事的勇气和纠正重要政府官员的勇气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钦佩。然而,即使他的名气达到顶峰,他也没有得意忘形。他能够及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张之洞的智慧所在。
张之洞虽然正直,但善于自卫。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但他们很灵活。他既刻板又灵活,是一个有外圈和内圈的政治家。他看起来像一块柔软的海绵,但在下面却像钢铁。他高度赞扬和谐之道,理解慷慨和包容的伟大智慧。张之洞的性格似乎与他大胆而直接的抗议相矛盾,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清教党的张培伦、邓成秀等人受到一系列直接抗议的启发,热血澎湃,变得更加大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法庭,弹劾了一系列愚蠢和误入歧途的腐败官员。然而,张之洞并不欣赏这些做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正直、直言不讳、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他不仅容易被烧伤和带来灾难,而且常常会有生命的忧虑。展示鲜血和勇气并寻求暂时幸福的行为绝不是智者的行为。在官场的生死和激烈竞争中,谁敢说他能永远活在官场里?
内心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善于找到保护自己、避开陷阱和绕过老虎洞的方法。特别是,高级官员经常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他们爬得越高,跌得越多,最终变得臭名昭著。因此,张之洞总是先想后想,凡事留有余地,努力做到灵活变通。例如,每次他给人一个忠告,尽管他的话激烈而充满激情,但他经常对事件有所感觉,并不直接针对某人。也就是说,他注重讨论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并通过这件事证明是非,而不是进行人身攻击。即使是因为事件本身不得不触及某人,他也会尽力减少对人物的批评,相反,他会集中精力批评事件的荒谬性。这给了人们一种开放的感觉,这不仅可以防止外人误认为这是在发泄他们的个人愤怒,也让对手无法抓住任何东西。因此,张之洞擅长官场,既善于攻击,又善于保护自己。
尽管张之洞耍了各种花招,他还是尽力不得罪别人。慈禧太后利用张之洞意图分裂李鸿章以逃避李鸿章的权力。尽管张之洞在许多方面与李鸿章意见不一,如1894年的甲午战争,李鸿章主张与张之洞和平相处,李鸿章把张之洞视为“学者之见”。然而,张之洞表面上仍然对李鸿章表现出极大的尊重。据说李鸿章七十岁生日时,张之洞给他写信,工作了两天三夜,在此期间很少睡觉。琉璃厂书肆将这篇寿文以单行本付刻,一阵子洛阳纸贵,变成李鸿章所接到的寿原文中的压卷之作。张之洞以这种方式处理与李鸿章的关系,显然蕴含着深刻的外圆感。
他的对外战略也反映在是否废除光绪皇帝的问题上。1898年戊戌变法后,张之洞鉴于西太后的威严,没有对废除光绪皇帝采取立场。他总是含糊不清,既不明确支持也不含蓄反对。他经常声称这是皇室事务。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张之洞的聪明、机智和狡猾。正是因为张之洞作为一个人的成功,他不仅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而且能从泥沼中脱颖而出而不被玷污。他可以抓住每一个机会让法院欣赏自己,他还可以为人民制定战略和做实事,从而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圣人”,成为学术界的领袖。
“方”是一个人的基础,也是一个正直人的脊梁。“圆”是做人的方式,是安全做人和保持理智的保护者。那些能把两者结合成一体的人将是不可战胜和不可战胜的。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他们都在制定策略,泰然自若。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忍耐和弯腰,他会经常对脚下的机会视而不见,同时,他会招致诽谤和攻击,使事情变得困难。然而,如果一个人的骨头太软,而且他从来不知道如何伸展,他自然不能站起来。生活有低潮和高潮。当事情困难时,有智力的人会弯腰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机会来临时,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忍耐并不意味着屈服,更不用说失去个性了。必要的时候,只有当你知道如何委屈自己,把大局放在第一位,你才能在未来重生,取得巨大的成就。当时机还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逆来顺受”,埋头苦干,一步步取得成绩呢?然后,你说的话就会被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