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移民、技术移民、家庭团聚移民,中国人的移民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移民之后开餐馆和超市仍是在异国的主要方式。
英国华人超市,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唐人街上小型的杂货“铺头”;第二代是搬离了唐人街的Cash&Carry;第三代是既拥有大型超市、大型中国酒楼、大型停车场、华人书店、华人律师事务所等,又有银行、保险等一条龙服务的华人商业中心,其典型代表莫过于集英国最大的中国杂货现款现货超级市场和英国东方食品最大进口商于一身的“荣业行”。
第一代客家华商叶焕荣在2007年跻身英国千人富豪榜,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入榜单的华人,2010年,他获得由英女王颁发的OBE大英帝国勋章。叶焕荣证明了一件事,把简单的商业模式做到极致,也是一种成功。而出生于1989年的香港人李锦铭则有新一代华商的特质,更注重和英国当地人的合作,更看重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两代华商的故事就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微观商业史。
第一代客家华商 叶焕荣 进入英国富豪榜是时势使然
大多数移民企业,都是依靠家族的力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海外华侨企业的共同特点。
无论是在英国的中部城市伯明翰,还是在首都伦敦南部的盖莱顿,或在西北部城市曼彻斯特,游客和当地居民都会看到一组红砖绿瓦的中国特色建筑群,在其显著位置,无一例外地悬挂着中文在上、英文在下或中文在前、英文在后的“荣业行”招牌,特意显示出超市主人的中国身份。在荣业行红砖绿瓦的中式牌楼下,都无一例外地写着一句话:“All the Chinese you need to know.”(你需要知道的关于中国的一切。)
尽管操持的是英国企业,但和大多数中国企业一样,荣业行是家族式企业。以中国人在海外经商的时间计算,它应该是寿命最长的华人企业之一。
1939年,叶焕荣出生在东莞,因为战乱,他父亲决定举家前往香港。“穷得受不了,我是客家人,从中原跑到南方,发现地都被占光了,一分钱都没有,只能跑到山上去开荒。”叶焕荣说。1959年,叶焕荣高中毕业,改变命运的想法促使他下定决心去英国,说去就去。
“绕过马六甲,还要坐一个月船。”就这样,叶焕荣怀揣10英镑,只身乘船漂洋过海来到英国赫尔城,在利物浦客家人协会的帮助下,成为一名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餐馆洗杯工。至此,赴海外打工的第一代客家人,就这样走出国门。
叶焕荣选择英国,是因为此时的香港依然是英属殖民地。到了英国,他便再也无法停止“没日没夜的工作”,洗碗工人、服务生,直到两年后,与朋友攒下500英镑买下一间坐落在海边的小茶馆,做起中餐生意。
客流量是服务行业的命脉,如今做起连锁超市的叶焕荣依然这样认为,并十分看重这一点。当年为了让餐馆能吸引更多的客人,他甚至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深夜,这在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十分罕见,“只有肯干也肯吃苦的客家人能做到”。
几年之后,叶焕荣的弟弟叶吉荣也来到英国,协助哥哥一起做生意。此时距离他的哥哥叶焕荣第一次来到英国经商,已经过去快10年的时间。叶焕荣不再是当年那个身上只剩一点钱的穷小子洗碗工,而是成为三家餐馆和两家商店的“有钱人”。
叶焕荣说,大多数移民企业,都是依靠家族的力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这是海外华侨企业的共同特点。荣业行也是家族企业,不同的是,荣业行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他认为,一个企业无论大小,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专业化。叶焕荣有一个理论,就是老板一定要和员工一起同甘共苦,要关心企业的一点一滴,如果老板是松松垮垮的,如何要求员工认真紧张起来?在荣业行里,事无巨细,他都会关心到,是一个完全不像老板的老板。无论多晚,每天他都要到荣业行看一眼才回家睡觉。说到生意经,叶焕荣说,三十多年来,他都是以经营贸易和房地产为主,因为房地产和贸易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是骨骼,一个是血肉。
叶焕荣之所以选择伯明翰为起家之地,一则由于伯明翰的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弱,“如果我从伦敦起家,就会碰到很多强竞争对手,难有机会拓展事业”;二则看中了伯明翰相对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只需两个半或三个小时,我们的货车就能将货物送到英国3/4的客户手中”;人无我有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荣业行的最大特色莫过于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到有特色的食品,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从中国进口,无法在英国本土买到,“中国生产什么,只要质量好,符合标准,我就拿到这里卖”,客户群不仅仅只是中餐馆及华人,还要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非华人顾客。
基于“西方人在管理职业化方面比较有优势”,荣业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均为西方人,以便于拓展英国业务,进入主流社会,基于“东方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荣业行的货物管理和计算机管理均由华人担纲,以便于严格管理,稳固企业内部根基,维护企业良好秩序。对于如此奇特的管理招数,叶焕荣说:“一个企业无论大小,管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专业化。”
如今,叶焕荣还将他远在美国迈阿密留学的儿子,送回国内,就读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攻读两年汉语言。他说:“让我的儿子学中国人的语言,接受中国人的文化,是对他的要求,他也很愿意接受。我每年去几次广州暨南大学,去瘦狗岭看他,也去校园里转转。我喜欢大学,我始终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这源于他对自己文化水平的不自信,谈起自己从初中毕业生起步,成为进入英国富豪榜的第一个华人,叶焕荣淡淡地说:“是时势造就的。”
90后的中国合伙人 李锦铭 从兰桂坊到伦敦
伦敦是新一代华商的主战场。李锦铭说:“享受赚钱的感觉,真想把一天都变成夜晚。”
出生于香港的李锦铭,父母是标准的上一代华商。他的父母初来伦敦便在这里开起了中国餐厅,还有外卖店;后期随着市场需求,推出多款“偏向欧洲人口味”的中式料理。用李锦铭的话说:“生意还不错,最忙的时候我也会放下自己的事情去帮忙。”如今全家人都在伦敦忙生意,已经不太回香港,这些年的海外经历让李锦铭完全融入了欧洲人的生活。
“伦敦的夜店有很多风格,喜爱电子音乐的去Febric,莱斯特广场的Metra、Cafe de Paris也是不错选择。May Fair一带属于高档夜店,常有富人在这里挥金如土。Mahiki、Mddox、 Vendom更适合年轻人,Thai Square 里中国人很多,还有各种同性恋夜店,如Heaven。”
李锦铭并不承认自己是夜店达人,更多时候还是觉得商人这个称谓更适合自己。从别人眼中一个爱喝酒的香港年轻人,到伦敦夜店与派对的华人组织者,李锦铭用五年的时间混迹了伦敦所有的夜店。“和不同的夜店老板打交道,会根据各人喜好和不同的酒,于是我逐渐喜欢上品酒,就想着有朝一日能把更多酒品推广到更多人的地方去。”
谈到酒,欧洲人有说不完的话题,但他们接受新事物很慢。
正是为了做大和做实英国的年轻人市场,李锦铭与合伙人开始对酒的味道进行创新和改良,他们正在用同样来自年轻人的方式做生意,试图撬动欧洲古老而丰富的酒产品市场。
这段时间,他忙着筹备新公司,主要经营进口酒类产品,比如从台湾进口果冻酒,从意大利进口果味白酒,去匈牙利进口高档红酒。这样的经营思路,缘于两年前他在Facebook上一次偶然的发现。这款名为JELLYBIRD的果冻酒,一下子抓住了李锦铭的心。他不假思索地飞去台湾,跟总公司谈在伦敦的代理权。
泡了两年夜店,李锦铭对夜店的经济环境再熟悉不过。他抓到女生这个夜店中的庞大群体,嗅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然而,最容易打开突破口的产品,就是这种不像酒的果冻酒。“因为是固体,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酒精的作用。但是它的后劲比较足,很多男生喜欢买来送给异性。”
推广两年来,销售利润还算理想,在几家伦敦夜店很受欢迎,正要延展至伦敦以外的夜店去。李锦铭计划下一步,把这种夜店里的“把妹利器”进行特别的包装,推广到几家24小时便利店和超市。
在伦敦谈论酒,欧洲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在李锦铭的印象里,他们爱喝而且能喝,比中国人喝得厉害。李锦铭说:“我的水平也就是这里正常的水平。”
有种压力始终驱动着李锦铭尝试更多可能:“市场份额只有这么大,去做别人推广的同类产品,出路很小。做新产品,则有很大风险,需要投入成本。但万事都是由新取代旧,虽然欧洲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慢,但我愿意尝试。幸好我年轻。”
两位合伙人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与香港人李锦铭组合在一起,刚好瞄准的是三类华人群体,三个不同的市场。
李锦铭的两位合伙人都是30多岁的人,他们不会以为李锦铭是个应该被爱护的“弟弟”,更多时候,他们只是生意场上的伙伴。
在合伙人中,李锦铭负责组织年轻人派对,每年都要去各大高校跑一圈,每场大概有四五百人参与。各大学会在10月新生入校前筹备迎新派对,这就给李锦铭带来了推广酒的商机。“我们需要提前去谈,先定一下合作意向。要和学生会会长联系,可这些人每年都会换,所以很麻烦。谈到分成,李锦铭表现出商人的谨慎:“很少用酒来做分成,更多是门票利润让给他们。”
另一位台湾合伙人,主要负责演艺派对。他们一起合作的新公司在10月份正式启动,实际上就是把李锦铭和台湾合伙人的两家公司合并。这位合伙人,算得上演艺活动的达人。那些港台歌星来伦敦开演唱会,都会把after party交给台湾合伙人做。他们邀请的人,从知名DJ开始,到罗百吉MC HOT DOG,这些在演唱会举办的派对都让李锦铭与合伙人尝到甜头,他们甚至会去赌场租用高档场地来应对市场的需求,而一场下来的总利润则有5000英镑到2万英镑。
伦敦夜店的老板,最看重的还是收益,对与谁合作并不太关心。李锦铭觉得,这就是在欧洲经商的最大挑战。高昂的利润是维系长久合作的根本。
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合伙人,则主要负责华人富商社交聚会,这其中便包括中国人的超跑俱乐部。这个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组织,在10月举办了一场三周年的活动。李锦铭为派对找来了知名赞助商,并租用了一家奢华赌场做场地。至于那些神秘的参与者,李锦铭坦言:“一般都是中国人参与,外国人很少参与。两三个月举办一次赛车活动,夜里便会举办派对,每次就是30多人,平均年龄不会超过30岁。”
伴随着新公司的到来,三位合伙人正在加速他们各自的势力范围,伦敦是这些新一代华商的主战场。李锦铭说:“享受赚钱的感觉,真想把一天都变成夜晚。”
从兰桂坊到伦敦,再到上海和北京。
对于港仔李锦铭来说,不可能没逛过香港的兰桂坊。
他认为,与伦敦相比,在香港办夜店派对,成本会提升很多。“在英国,我们做派对的收入更高,因为我们与这里的夜店关系更好,他们愿意给我们的分红也更高。如果回去香港,在兰桂坊的竞争相当激烈,那里的派对主题非常多,成本需求就很大,所以赚到的钱相对少很多。”23岁的李锦铭,如今月薪可以达到1万英镑,半年或者一年还会有分红。
李锦铭虽已入乡随俗,但还是会感受到夜店里的“中外差异”。在伦敦,夜里9点刚过,当地人便会打扮好自己,早早地来到夜店门口排队进场,而通常中国人会来得很晚。
“伦敦一般的夜店会在3点前关门,中国人通常会1点左右才到,然后大家坐在一起叫酒,喝到两点半就走人。而外国人会很早就来门口排队,一直玩啊跳啊到很晚。”
中国人叫酒很凶,因此夜店老板很愿意与华商李锦铭合作。李锦铭和中国人喝酒,发现他们真的很大方,一买就是十瓶,一瓶则要300多英镑。这样喝一晚,一桌可能要1万英镑。李锦铭说:“差不多每次都是这样,而且一个月可以有两三次。”
中国留学生给他的印象,则是生活条件都不差,李锦铭与他们相处得挺好。“可能是我在这边待得比较久,他们更愿意通过我认识更多人。”
进入夜店,中国大陆学生喜欢自己人坐在一起,而香港人、台湾人则喜欢站在场地中央到处走走,跟陌生人聊天。李锦铭观察到,他们的穿着上也有很大不同,香港人穿着比较奇怪,大陆女孩一般都会穿很时髦的晚装,台湾女生要靠聊天才知道,“她们说话比较温柔”。
李锦铭始终乐观面对这五年经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他心中也自有算盘,那就是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把公司带去北京和上海,还有广州。李锦铭笑着说:“英国夜店关门很早,回中国的生活肯定很精彩。”他也不回避在英国出售台湾果冻所得到的暴利,若回到国内会瞬间忽略不计。“果冻酒在英国的售价最高,伦敦一颗要卖到六七英镑,而国内上海代理商的网上价格仅为六七元人民币。”
面对这样一种晚出早归、与酒打交道的工作,家人对他的支持,也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他们起初对李锦铭的工作不太有好感,始终认为他是个乖孩子,不要做这类事。谈到未来,谈到家人,李锦铭严肃起来:“我必须不断证明自己,做好这个公司,很想去中国发展,因为现在我已经没有退路了。”从第一代华商闯英伦,到如今的第三代、第四代回归故里,这个转动的时代里,华商永远是跟着商机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