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职业倦怠问题,好多人第一时间马上联想到教师。确实在网上私下一查,关于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的确是网上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大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确实感到自己没有职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不少教师在倾诉苦水。收入低,精神压力大,工作量大,学生难以管教,社会地位低,生存没有起码的社会尊严等各种怨声载道的话差不多成了教师们的共同感受。所谓职业倦怠,其含义一般是指“失败、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它与压力紧张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教师是一个高学历群体,多年的正规教育使他们对自己往往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现实的生存和工作环境让他们感到难以实现自己的内心期望值,一种巨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情绪弥漫在不少教师的心中。渴望成功,却苦于找不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正确路径,于是在苦闷和彷徨中,倦怠感便一步步形成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1、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2、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3、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各种调查资料表明,职业倦怠最易在助人的职业中发生,因为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过分执着于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方式,但又可能无法获得自己所期望的美好,从而产生疲倦和衰竭。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而且教师的压力还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使其工作士气和激情受到损耗,并成为教师厌教,教育水平难以发挥到最佳,甚至逐步消退以致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最终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对教师身心的伤害。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职业倦怠感就出现了。教师之所以是职业倦怠感的高发人群,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由于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教师长期积累的传统经验遭到贬值,权威标准答案不复存在,教师教学控制能力减弱,教师的权威感在降低,于是在重重压力下职业倦怠正向教师队伍袭来,而且范围和强度都呈现出增长趋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分为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简单地把职业倦怠视为教师个人问题,教师也不能简单地把职业倦怠归咎为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
从社会因素看,社会竞争加剧是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直接、最主要的诱因。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一直以来面临着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压力,面临着量化考核、下岗失业等职业竞争的压力。尽管目前我国教师下岗失业制度还未真正开始,但这种危机感已在部份教师的心里埋下了阴影。这些难以排除的巨大压力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同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往往用双重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师工作得不到理解,处境尴尬。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至善至美。社会和家长赋予教师无限的责任,却没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所有这些导致了教师生活的环境很压抑。从组织因素看,学校的教学督导、绩效评价、教师培训等政策,以及学校文化、领导风格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组织结构行政化、管理缺乏人性化,不尽合理的量化考核往往使教师工作得不到公正评价,教师得不到管理者应有的鼓励与支持,工作负荷过重,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因素也给教师带来了过多的压力,个人和组织在工作量、薪金报酬、控制感、公平性、价值观等方面也极不匹配,这也很容易降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兴趣。从职业因素看,教师既要教学又要教研,脑力劳动具有复杂性,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要求,难以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过高的期望,在社会变革时期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会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控制感。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为人师表又要亲切平等,与学生亦师亦友,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胜任的难度,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心态,使教师很容易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无论教学还是教研,其成果都不能立竿见影,成果的延迟性也会降低教师的成就感。长期持续和过度地经受这种压力,必然会产生心理疲惫和情感衰竭,这种消极情绪疏导不善,就会导致职业倦怠。另外,教师在进行学科教育的同时,还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赛辅导;本人的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要求达标,使教师疲惫不堪;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对教师职业高素质的要求和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煎熬。
从个人因素看,人格变量、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个人期望值等个体特质对职业倦怠有影响,人格坚韧度高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自尊水平高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低;性格比较脆弱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缺乏自信心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高。期望值高的教师,成就动机高的教师,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比较敏感的“感觉型”教师相对于比较冷静的“思考型”教师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感。有些教师人格存在着不良方面: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等,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不能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应付。此外,农村学校还有一些特殊性,如优秀生源流失,留守儿童、少年多,问题学生多,工作、生活环境差等,这些也决定了农村比城镇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调查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在情绪上表现为情绪衰竭、心力交瘁、急躁易怒、对教学缺乏热情与活力;在个人行为上表现出情感疏离、组织疏离、对学生冷漠、教学方法呆板,有时甚至用带蔑视色彩称谓称呼学生;在工作上表现为遇事推诿、回避困难、对新任务惶恐、工作满意度低、教学兴趣丧失、教学效率低、缺乏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大都表现出厌教心理、厌生心理、个性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