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自然,飞上天空,是人类很早就产生的一种强烈愿望。但人类能够上天飞行,是在1783年气球发明之后。作为把人类带上天空的飞行器,它比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要早100多年。
1783年6月5日,在法国东南部的昂诺内小镇,有个名叫约瑟夫·蒙戈菲尔的青年,他是一个造纸商的小伙计。他受炊烟上升现象的启示,做了一个丝质球形口袋,并将这个口袋底朝上,口朝下,通过燃烧稻草和木柴,使袋内的空气受热,气球就离地升起,飘然远去,大约飞了一英里半。
这便是欧洲最早出现的热空气气球。
实际上,这种利用热空气浮升的方法,并非始于欧洲。在中国,2000多年前就有人进行这种试验了。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等人写的《淮南子》一书记载:“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纳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意思是说,把鸡蛋掏空,在空壳里点火,把空气烧热,蛋壳就能飞起来。现在根据实验与计算得知,由于空蛋壳太小,里面充满了热空气还不足以使蛋壳浮到空中,但它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注意到热空气的浮升作用。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辛七娘指挥作战,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下面用松脂点燃,靠热空气把纸灯送上天空,作为军事信号。这种灯被称为“松脂灯”,实际上就是一只热气球。这说明中国人制造的热空气气球,比欧洲的气球早好几百年。但那时的气球都还没达到能载人载物的程度。约瑟夫·蒙戈菲尔研制的第一只热气球试验成功后,他想,要是把球做得大些,浮力就会增大,一定可以装上更多的东西上天。于是他又花了三个月时间做了一个大气球,形状像只大鸭梨,直径最大处有12米,长17米。球体的表面蒙上轻质的纱布,上面还糊了一层防止漏气的纸。气球的下面吊着一只用柳条编的笼子,里面装着一只公鸡、一只鸭子和一只山羊。
1783年9月19日,蒙戈菲尔带着气球来到法国首都巴黎表演。凡尔赛宫前的广场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带着满朝文武官员到现场观看。蒙戈菲尔首先点燃气球下的稻草和柴禾,等到热空气充满气球后,他放开气球,于是热空气便托着这只巨大的气球,慢慢上升。飞到离地500米空中,8分钟后,气球在3千米以外降落,三位“乘客”中只有那只公鸡受了点轻伤。但不是因为飞行出了问题,而是高兴的公鸡在空中引颈高歌时,被受惊的山羊踢了一脚造成的。
表演成功了,这促使国王批准进行世界上首次载人气球飞行试验。但由谁来驾驶呢?国王路易十六认为,乘气球升天是十分危险的事,因此找了两个被判了死刑的犯人来进行试验,并宣布:如果犯人愿意乘气球上天的话,可以免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