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金融猎头眼中,中国平安是一块大肥肉。“肥”的原因很直接,就是这家公司持续保持着旺盛的高端人才需求,特别是外籍人才的需求在加速。目前平安前100位高管中有国际化人才占比超60%,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顶尖企业,平均工作经验超过20年。“一般大陆金融公司的组织架构还不够专业化,外籍空降兵难以生存,中国平安是例外”,香港资深金融猎头卢先生对周掌柜咨询表示。
2018年国庆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消息传来,中国平安负责保险和健康业务的高管李源祥获得了中国政府颁给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政府友谊奖”,这不仅是金融行业很稀少的荣誉,也是奖项历史上第四次奖励金融人才,前三次分别是前平安集团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前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现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此次获奖的李源祥是平安保险集团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在平安寿险的管理架构和人才培养方面功勋卓著,据说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也有贡献。卢先生做了充分资料整理后分享给同事说:“平安喜欢找外籍专家,你们要盯紧了平安”。
而从内部视角看,平安自身的品牌部门在宣扬业务人才上则有些“保守”,他们更关注170万员工的集体主义认同感——也就是所谓的“共情意识”。
年初,平安准备为创业30年写一首主题歌,找到了著名歌手李健,李的朴实、率真、有才华让大家一致认为他是创作者最佳人选。品牌负责人认为:“平安员工简单朴实,一定不能创作浮夸空洞的歌遭人骂”。最终,李健接受了这个挑战,一曲《懂得》唱的很多老员工感动落泪,他们认为:这首歌没有一句歌功颂德,只有“农民”、“快递员”、“乡村老师”、“快餐摊主”、“职场小白”,代言了平安,也代言了自己。
以上,是中国平安人才管理和员工管理的两个侧面,由此周掌柜咨询走进这家市值超万亿的金融巨头。此刻,中国民营企业在进退间徘徊,中美贸易战带给社会很多焦虑和犹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路上探索,我们认为平安的历程不仅对于平安人,亦或很多企业家都有可以汲取的精华和营养。平安如何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人才组织架构如何专业化和全球化?平安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访谈中对平安管理层的质朴追问。
发展逻辑:生于改革,盛于人才
理解平安,或许需要一个跨越百年的铺垫。
1872年是一个重要时间点,面对大清国的日渐衰落,后来心灰意冷感言“一代人做一代事儿”的李鸿章那时还充满希望。他给清政府上奏则建议“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就是后来创立平安的中国招商局的历史前身,彼时,中国船运业无立锥之地。
而从轮船招商局创立之日起,便遭到列强围堵。他们对付招商局的武器就是“保险”,一条价值10万两白银的轮船,一年需缴纳1万两保险费用,外国资本先是建立了游戏规则,再用这样垄断式天价保险压制招商局的货运权。即使这样,被迫交足“保护费”的招商局轮船“福星号”在1875年沉没之后,面对几万两白银的损失,英国保险公司求得使馆的庇护仅仅支付3600两的赔偿金,这让招商局的进步官僚感到无限屈辱。当年年底,他们推动创立股份制的保险招商局,中国民族保险于屈辱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