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接受周掌柜咨询访谈中表示:“纵观平安发展史,老百姓的需求是平安大树的根,业务创新像叶子一样,而人才主导着整个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确保公司大而不僵”。他认为:平安的成长秘密是业务和人才的平行进化。
战略逻辑:双矩阵驱动,为客户赋能
在马明哲眼里:平安不需要媒体闪光灯下的光鲜。
在决定走综合金融道路时,马明哲用“别无选择”这四个字定义战略,平安的高管们也习惯性的将“别无选择”传递给他们的下属,这是一家危机感极强的公司。乍听起来似乎毫无英雄挥斥方遒的力量感,但在马看来,平安持续进化的动力来自于对外部环境的深刻认知,需要“主动变革”,平安的战略就是在“别无选择”中大胆选择。
访谈中,负责银行业务一位资深高管总结了平安三个根本性发展动力:第一,文化危机感。大家一直认为从马明哲开始,平安所有高层始终保持危机感,即使在很赚钱很稳健的时候,几乎每个人每一个时刻都担心公司的生死存亡;第二,企业家精神驱动。这也是马明哲经常讲的“成就感”,一种超越了纯物质的精神需求。平安的管理层都知道,马明哲曾经有机会进入政府担任深圳副市长,但他却婉拒邀请,认为自己的能力有边界。他私下认为自己的边界就是商业服务;第三个是创新“强迫症”。很多人曾经对公司不断冒险非常不理解,“平安曾经把业内3天完成的车辆出险服务提升到十几分钟,又自己逼迫自己将十几分钟提升到五分钟,偏远地方10分钟到场”,最后创新技术部门提出了“无需到场理赔”,很多业务部门和员工都是被这个组织的创新“强迫症”逼迫着挑战极限。
正因如此,平安“强迫症”驱动着拥有80多家子公司的平安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战略布局。如图,平安的战略布局关注“效率”和“土壤”:
第一点,中国平安目前核心的战略枢纽是“科技通道“,公司对底层的金融云服务有诸多大手笔投资,在智能应用和互联网应用的重视程度超出同行,而把交易大数据与智能的结合看成公司未来的真正“战略制高点”,多少有一点金融亚马逊的味道。曾经有很多业内研究专家将平安的科技战略类比为“独角兽乐园”,在科技部2017年公布的20位独角兽名单中,中国平安就占据了4席。而平安好医生(1833.HK)更是直接孵化上市并获得654倍超额认购的典型代表;而平安医保科技和金融壹账通于2018年初分别完成规模为11.5亿美元和6.5亿美元的首次融资迅速成为了新的独角兽。
第二点,平安战略的两翼专注于长期社会价值创造,包括“企业价值管理”矩阵的“创新孵化”和“个人赋能管理”矩阵的“公益慈善”。这两点从业务的角度似乎分别在企业和个人业务之外,但从平安的战略部门来看,对科技创新的孵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做价值管理,还可以让平安的保险、证券基金、投资资管、银行信托等业务最先应用高科技提高效率和运营质量,也是企业价值管理矩阵长期真正的价值翅膀;而面对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商业社会分化,平安作为社会支柱的金融公司,在“理财资管”、“住房/汽车/大健康/智慧城市”、“消费信用卡”和“征信个人金融”之外,“公益和慈善”已经成为了公司战略组成部分,也是对个人赋能管理长期健康发展的平衡。马明哲在2017年平安年报的发布会上明确提出:“平安利用科技提升自身的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以外,逐步开始将这些领先的科技走向社会提供服务,形成新的利润来源”,这是对“两翼”战略的一个很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