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創建“皇寺廟”,還要從女真後金時期的蒙古察哈爾部落說起。
蒙古察哈爾部落的林丹汗,出生于明代萬曆二十年(1592年)。當年,滿、蒙各部落都有“立長爲嗣”的觀念和習俗。明代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長孫身份,林丹汗繼承了祖父的汗位,成爲統轄蒙古的“可汗”。林丹汗繼位不久,便在蒙古漠南巴林部境内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漢語“白城”),作爲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除了實力雄厚之外,林丹汗還是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并握有“傳國玺”、“瑪哈噶喇”金佛、《金經》三大法寶,足已號令蒙古各部落。
“傳國玺”原先珍藏在元朝的内務府。元代順帝被明代洪武帝朱元璋打敗後,攜帶傳國玺逃到沙漠,最終死在應昌府(内蒙克什克騰旗西北達裏諾爾西),傳國玺不知去向。200多年之後,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一件怪事:他的一隻山羊一連3天不吃草,隻是一個勁兒地在一個山崗下用蹄子刨地。牧羊人見狀,将地面挖開,驚喜萬分地得到了這方“傳國玺”。牧羊人将“傳國玺”交給了元代後裔博碩克圖汗。後來,博碩克圖被察哈爾侵占,“傳國玺”便落到了林丹汗手中。
“瑪哈噶喇”是藏語,意爲“寶藏怙主”,譯成漢語爲“大黑天”,爲藏傳佛教中護法神之一。沈陽“皇寺廟”中的“瑪哈噶喇”佛像,以黃金鑄成,高約兩尺,重1000兩。據有關專家考證,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在甘肅涼州(武威)的忽必烈軍營中,工匠巴勒布鑄造了“瑪哈噶喇”金佛。當時,這尊佛像被視爲元朝皇帝的護法神、蒙古族的戰神。“瑪哈噶喇”金佛曾由五台山轉至西藏。明代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下令,在“瓦察爾圖察漢浩特”建造金頂白廟,供奉從西藏請來的“瑪哈噶喇”金佛。
《金經》是舉世聞名的東方佛教經典。元代大德年間(1297年至1307年),奉元成宗鐵穆耳之命,藏文《金經》被譯成蒙文。盡管林丹汗握有三大法寶,但他到處興兵攻掠,專橫跋扈,貪得無厭,最終激起蒙古各部落的強烈不滿。
林丹汗當政時期,努爾哈赤的後金國在遼東崛起。爲擴充實力征讨明朝,努爾哈赤對相鄰的漠南蒙古科爾沁部、紮魯特部、八嶽特部等部落,采取了“聯姻結盟”政策。努爾哈赤先後迎娶科爾沁貝勒明安女、孔果爾女爲妃;又将胞弟舒爾哈齊之女嫁給八嶽特部貝勒之子,從而分化瓦解了林丹汗的勢力。
皇太極繼位後,采取軟硬兼施策略,唤j、征服察哈爾外圍各部,集中軍事力量打擊林丹汗。皇太極先後于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三次征讨林丹汗。尤其是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三月,皇太極禦駕親征,傳令歸順後金的科爾沁、紮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翁牛特、阿特等蒙古部落出兵,在西拉木倫河(西遼河之一)會盟。同年四月下旬,皇太極率領滿、蒙聯軍10萬兵馬,越過興安嶺,駐守都勒河。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十二月十四日,墨爾根一行抵達盛京(沈陽)邊門(沈陽西北平羅堡)。皇太極聞報之後,随即命畢禮克圖囊蘇喇嘛、大臣羅禮,帶領卸嗌耍巴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