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胡适先生誉为“中国一代才女”的林徽因,是近代中国引来人们最多精神目光的女性之一。集才情、美貌、智慧于一身,一位具有开放意识的知识女性,却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一样,虽然风华绝代,才华横溢,但一生却遭受疾病的折磨,最后英年早逝,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太多凄美的遗憾,引来众多人的唏嘘叹息。林徽因出生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交融的时代。出生于名门的她,作为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充分接受了中西文明的熏陶。这让秀外慧中的她,成了一道绚丽无比的彩虹,她一改过去中国传统女性像一株柔软的藤蔓,必须借助男性这样一棵树木,才能生存的生活方式。在男权社会中,她成长为一株与优秀男性一样挺拔的树木,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强大的内心世界,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用病体去工作,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男性,都不必去依附,并且用自己独立的人格所散发的魅力,赢得了他们的爱与尊重。
世间女子,美丽多姿。唯独有她,却哀艳如诗。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女性没有什么地位,无论其天资如何,大多无法摆脱成为男性玩偶的命运。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欧风美雨的渗透,近代文明的风气透进古老的中国,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有幸走出国门,去感受清新的文明之风的熏陶。出身名门的林徽因,在开明的父亲林长民的精心呵护下,从幼年起,就随着父亲的脚步,告别了美丽的烟雨江南,开始了人生的迁徙。一路走来,从柔美的江南,到苍茫的北国,从保守的中国,到开放的欧美,游历范围之广阔,非当时一般人所能为之。这种迁徙,不仅仅是颠沛流离,而是顺应时代的一种自我放逐,也更是一份人生的历练。本是追逐梦想的年龄,又怎可过于安静,枉自蹉跎时光。在一路的颠簸中,她不但开阔了生命的视野,丰富了生活的阅历,更历练了自己洁身自好,特立独行的意志品格,将坚强与美丽,风情和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佳话,让后来人回味无尽。
林徽因福建闽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清末进士,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司法总长等职。1904年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父母居住。8岁移居上海,1916年,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1924年4月,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期间,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受其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也是在此期间,他遇到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徐志摩。受这位生性浪漫的大诗人的影响,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天生丽质的美貌和非凡的艺术才情,也让这位当时已经声名显赫的大诗人为之倾倒,并向这位情窦初开的美丽少女,抛出了爱的橄榄枝,两人此间发生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引发了后来人各种各样的猜想。但第二年,与徐志摩成为忘年交的林长民却将女儿带回国内,让两人的恋情一下子受到了终止。回国后,她仍被父亲安排到培华女中继续学业。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组织的新月社,并开始了文学活动。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春,他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二人偕同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十五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各地的古建筑物,很多中国的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和鉴定,得到世界的重新认识,从而引起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民族和国家做出了莫大的贡献。1955年春,严重的肺病,过早地结束了林徽因的生命。一代才女,生命虽然短暂,但留给这个世界的故事却是无比耐人寻味的。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这位风华绝代的知识女性,让身边的男性无不投来欣赏的目光。作为父亲的林长民,不无骄傲地对徐志摩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彼时林徽因刚满16岁,但谈吐和悟性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在她的美貌和聪慧面前被迫放低天伦辈分的不只是林长民,连徐志摩也不顾自己是林徽因父亲的好友,且在国内已有妻儿,公然闹离婚并追求起这个刚刚中学毕业的小姑娘来。这段公案因影视、小说、文史学家津津乐道的介入而妇孺皆知,并引来人们众说纷纭的各种议论。不太被人知道的是,在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之前,他跟林长民互相引为知己,还玩过一场互通“情书”的游戏。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作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装扮一个有妇之夫,双方假设在这不自由的景况下互相爱恋。两个接受过留学教育的旧知识分子,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来描摹他们渴望自由,但又身陷囹圄的情爱世界以及政治抱负。徐志摩写过一篇浓艳的短篇小说《春痕》,其中的主人公“逸”,就是以林长民为原型的。
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徐志摩,她和梁思成在长辈的安排下相识相爱了。梁启超对长子寄予厚望,亲自挑选了未来儿媳人选,并在林徽因丧父后视她一如亲生女儿。两家安排只待梁思成从清华一毕业,就送他们一起去美国深造。这对小儿女于是常在一起憧憬未来,林徽因告诉梁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梁思成大感意外,他从未想过文弱的女孩子要学盖房子:“建筑?”他反问道,“你是说house(房子)?还是building(建筑物)?”林徽因笑起来,她左边脸腮上有一个不对称的酒窝:“更准确地说,应该是architecture(建筑学)吧!”梁思成这位中国现代建筑学巨匠晚年承认,自己最初选择学习建筑,只是为了林徽因,“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梁思成以多种重要身份存在于历史之中,但贯穿他一生的核心身份,竟首先是个一心疼顾老婆的温和男人,但凡见过梁氏夫妇的人,莫不承认他们是恩爱的一对。1923年一次学生游行示威中,梁思成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伤,并因此留下终身残疾,林徽因每天都来安慰他寂寞的病榻,为他拭汗、打扇、读书。这一点让梁思成的母亲极为不满,她认为思成伤卧在床,衣冠不整,大家闺秀应该低眉敛目,小心回避才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尚未下聘,怎能如此不顾体统?
但作为未来公公的梁启超却因此更加欣赏林徽因,老爷子洋洋得意地写信给大女儿梁思顺:“老夫眼力不错吧!”这个维新派因此而生发出他的姻缘观:由父辈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这场婚姻确实向人们昭示了婚姻有可能多么宽松,同时又多么牢固。在林徽因短暂的生命旅途上,她阅人无数,最终以身相许的伴侣是梁思成。但梁思成之外,对她深爱有加的还有两位,一位是上面提到的徐志摩。虽然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经结婚,但徐志摩还是以朋友身份,与二位走动密切频繁。不幸的是,为了听林徽因在北平的一场学术报告,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人于1931年从南京搭乘“济南”号,飞机遭遇空难而亡。另一位则是中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金岳霖。他终其一生,都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最好的朋友。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一起,隔院毗居,同饮同食,同悲同喜。梁思成遇到学术上的任何问题,常常请教金岳霖,跟林徽因吵架,也搬出金岳霖来评理调停,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故去以后,金岳霖还跟梁思成的儿子住在一起,梁从诫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陪伴这个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亦无后人的大哲学家走完生命最后一程。从林徽因写给好友费慰梅(费正清之妻)的一封信里,可以看出他们3人的亲密与默契。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林徽因和梁思成蛰居李庄,生活困顿,贫病交加,金岳霖一有假期就来李庄看望他们,同他们一道过年,林徽因一边听着日本轰炸机从上空飞过,一边在信里这样写道:“思成是个慢性子,愿意一次只做一件事,最不善处理杂七杂八的家务。但杂七杂八的事却像纽约中央车站任何时候都会到达的各线火车一样冲他驶来。我也许仍是站长,但他却是车站!我也许会被碾死,他却永远不会。老金(正在这里休假)是那样一种过客,他或是来送客,或是来接人,对交通略有干扰,却总是使车站显得更有趣,使站长更高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