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拓展:
泸溪縣盤瓠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摘要:泸溪縣是我國古代楚國的故地,涵養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散發着古典的藝術氣息,是一處孕育古老文明的風水寶地.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考究和參悟,結合實地考察和走訪鄉鎮居民的方法,對泸溪縣盤瓠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充分結合理論和聯系實際的方法,對搜集得到的資料進行加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深入剖析,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泸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布和主要内容。深層次的解讀了盤瓠文化的曆史淵源和古典韻味,且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保護性措施和建議,以便可以利用更好的方式來保護盤瓠文化,使其永葆曆史的印記和飽經滄桑歲月洗禮所遺留下來的文化氣息。
一,泸溪縣盤瓠文化的地域分布。
泸溪縣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的東南方,東鄰沅陵、辰溪兩縣,西連吉首市,北接古丈縣,南鄰麻陽縣,西南與鳳凰縣毗鄰,是湘西自治州的“南大門”。縣境處于武陵山和雪峰山的過渡地帶,是東起華東,西接西南的交通要道。地貌自東向西南排成“川”字,由西向東傾斜。沅江沿縣境自南向北流入洞庭湖,大部分屬于低山地區,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泸溪縣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神秘而秀麗,它那神奇的魅力,似乎要向世人展示它的内涵,它那婉約的英姿,更加從側面彰顯古老泸溪的獨特韻味和其絢爛的文化特色。
二,盤瓠文化的曆史沿革。
泸溪縣曆史悠久,文明古老,是古代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據多種出土文物的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境内先民就在沅水和武水兩岸生存繁衍。據說三皇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其女與盤瓠結婚,隐居沅水流域,此傳說亦淵源于此,且形成了千古不朽的盤瓠文化,爲後世人所傳誦。遠古的盤瓠神話和盤瓠圖騰崇拜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廣爲流傳,當地的許多民俗事象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盤瓠文化。如以盤瓠《神犬》和辛女圖騰爲祖先的祭拜禮儀,以及關于盤瓠和辛女的傳說演變而成的民俗歌舞,繪畫,雕刻,服飾等所有的這一切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盤瓠文化。中國盤瓠文化的内涵極其古老而豐富,特點突出,令人着迷,催人向往,發人深省,盡顯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同時,有關哪裏是盤瓠文化的發源地,曆來姓f紛纭,有會稽說、中原說等,就湖南而言就有懷化、沅陵、鳳凰、泸溪之說,各執一詞,一直以來都沒有定論。然而在19xx年10月湖南省泸溪縣召開的全國盤瓠文化研讨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名專家經過多方的論證和考查,确認了泸溪乃是中國盤瓠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三,泸溪盤瓠文化的主要内容。
剪紙是我國民間最普及的一種構成的藝術形式,因爲其制作工藝簡單,因此深受古代人民的喜愛。從廣義上講,剪紙實際上就是在紙上剪刻,镂空所出現的一種二維藝術形象,具有很高的塑造性,且發揚空間十分廣泛充分展現了古代人民的創造性。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剪紙主要是指用紅紙或其他暖色紙做成,在世俗生活和喜慶節目中表達美好情感,營造熱鬧氛圍的裝飾品。而實際上,剪紙所使用的紙張顔色是多種多樣的,有暖色也有泠色,但若以制作工具和制訂對象來劃分,又可以分爲剪紙和刻紙兩種類别。其中剪紙以剪爲主,以刻爲輔,主要用于喜慶節目的窗花和其他裝飾花樣。其分布地區較爲廣泛,例如盛行于我國北方的陝西,山西,山東,河北等地的民間剪紙。刻紙主要以刻爲主,以剪爲輔,主要用于服飾的花樣和喜箋的剪輯等,兩種都寄托了人民對美好事物的期待和贊美。其中在湘西剪紙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感及制作手藝,顯示出其具備深厚的剪裁功底和文化底蘊,顯示出湘西少數民族民間技藝的日臻成熟。
傩面具
巫傩文化是中華文化和盤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曆史悠久,年代久遠,早在商周時期就極其盛行,流行于各地,且各具特色。《周禮》,《論語》中對此有明文記載。傩面具就是始于這種“重祭禮,信鬼神”的巫傩文化。經過曆代千百年的傳承和演化,它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逐漸成爲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分布地域十分廣泛,我就縣而言,傩面具種類繁多,已經現世的就有12生肖,36天罡及地獄判官、小鬼、牛頭馬面等,形式豐富,且造型多樣,充分顯示出少數民族的地域風格。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市場經濟的體制變革,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我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者由于科學的普及和人們生活的改善,人民價值觀念的轉變。近幾十年來,巫傩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産已經銷聲匿迹,所以現在從事傩面具雕刻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這種文化現象僅存在我縣很少的幾個地區。然而就在這僅存的幾個地區中,他們沒有讓這種技藝面臨失傳的尴尬境地,他們改進制作工藝,勵精圖治進行改革,并且融入了新時代的潮流氣息和前衛風格,力求在藝術形象上有所突破,使這種傳統技藝得以傳承下去。他們雕刻的傩面具形象猙獰兇猛,怪異獨特,咄咄逼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栩栩如生。表現手法上多采用似人非人,似獸非獸的誇張變形手法,強化傩面具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達到震懾鬼神的目的,給人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另外,其哂秘S富的想象力,抓住神靈性格特征,在眼,鼻,嘴等處進行了誇張的變形處理,顯示了他們獨特的創造力和卓越的見識和非凡的藝術洞察力,在傩面具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菊花石
菊花石是一種燧石結核爲核心的碳鈣集合體,花蕊部分是堅韌的矽制燧石,花瓣是由方解石晶體組成,由于這種結構的特殊性,所以價值很大,很受人民歡迎。它存在于迄今兩億年前的早二叠流栖霞満:统练e岩層中。菊花石的晶體呈灰色或黑色,石中顯現一朵朵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因酷似菊花而得名。因泸溪縣碳酸岩石分布廣泛,爲其廣泛存在提供了載體,故我縣有很多菊花石,且種類繁多,形式各樣。菊花石在很多地方都曾出現過,并且有很多的風格和種類,它最先是用于家居的裝飾,後來逐漸發展到送禮和變賣。于是這一文化現象就當作習慣而流傳了下來,直到上世紀五xx年代,随着拓荒者的增加,大量的菊花石被挖掘了出來,開始大量出現在市面上,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隻有部分識貨的商人,政客或分或買,将其咄獾兀窨虅撔拢谱鞒蓛r值不菲發商品,進行銷售和變賣,使其逐漸商品化。在外流的同時,這時人們才認識到菊花石的珍貴之處,才通過各種手段采購和收集,可這時菊花石已經所剩無幾,可謂是有價無市。另一方面,通過藝人們幾十年的雕刻創作,技術的不斷完善,創新和突破,石雕工藝由原來的浮雕發展成現今的園雕,镂空雕透雕等。雕刻藝人利用花紋特點找出花團,理清花瓣,添枝加葉,把分散零星的花朵連接成有機的整體,雕刻出生機勃勃的形态和獨一無二的珍奇怪石,符合了大械膶徝烙^念,因此深得人們喜愛,被廣泛的傳播開來,并逐步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
踏虎鑿花
1,泸溪踏虎鑿花的背景
2,鑿花的作用和意義。
苗族向來是個愛美善繡的民族,由于曆來的傳統風俗習慣,他們十分重視服飾穿着,因此苗族有各種形式的繡花,且色彩豐富,充分體現了這一民族的特征。曆史上先是有繡花,後來才有鑿花,兩者可謂相輔相成,鑿花爲繡花提供繡摸,繡花又促成鑿花花樣的不斷創新,使得這兩種微時繡花形式得以不斷完善。苗家婦女一般是先将構思好的花樣剪輯下來,貼在要繡的布面上,再依樣穿針刺繡,遇到好看的花樣,就用紙将它拓剪下來,這部分拓剪工序漸漸成爲一個工種,從繡花流程中分離出來,就這樣一些專門繡花的人就出現了。與單純使用剪刀相比,剪紙花匠更加追求效益,因此利用剪刀可以批量加工複制的鑿花工藝就應叨恕O嫖麒徎ǘ嘤糜诶C花底樣,慶典和祭祀活動中的裝飾品,而且後者顔色上有很多講究,喜事一般采用紅紙,喪事一般采用白紙,各表示不同的意思,渲染不同的氛圍。鑿花圖案紋樣題材廣泛,有花草、鳥獸、傩面等。鑿紙花樣不僅是苗族婦女文化生活的一種生産及裝飾形式,而且更是能折射出苗族文化的想象符號的載體。由于苗族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民族文化的信息除了口頭傳達之外就是類似于鑿花等圖象語言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鑿花這種原生态藝術很好的将苗族傳統吉祥圖形代代傳承了下來。因此鑿花這種“剪在紙上,繡在衣上,穿在身上”的圖案形成,就成爲苗族文化最形象的曆史讀本了。
3,踏虎鑿花的制作工藝。
鑿花的工藝特點形式多樣,主要是以通過祖輩手把手教和直接摹寫同輩人的作品的形式繼承下來。沈從文先生曾經對鑿花制作工藝作過如下描述:“這種花樣......先把紙張釘固在一片木版上,再用小锉刀(即刻刀)仔細戳镂而成,用細針在紙面上紮許多線路,提示繡法和重點,才算完工”,這就是對鑿花這一工藝最形象的描述了。踏虎鑿花有幹,濕兩種刻法,但常用的是濕紙刻法,其工藝流程大緻可以分爲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創作畫稿。用鉛筆在白紙上推敲圖案,這就是鑿花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這是決定藝術品高低最重要的一環,最艱難的一步,因爲其初稿水平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質量及美感。
第二步:定紙層數。選擇同畫稿相當的薄紙,視紙質及厚薄确定要鑿刻的層數。薄紙一般10――16層,稍厚可以定爲8――10層。然後,把它們齊整的放在一起,并且每隔4――5層要抹一層粉,以便事後可以順利剝離紙張,因爲在刻紙的時候紙張會粘貼在一起。
第三步:定位紙釘。将畫稿放在疊放的紙垛上,用針尖在畫稿上要刻去空白部分的釘眼,用拉力較大的紙質做成紙釘,穿進針眼内撐緊,然後把兩頭多餘的部分去掉,再用小錘錘實,防止紙釘脫落。此步驟是爲了固定不要的部分而便于揭紙花樣。
第四步:潤濕紙樣。将浸過的毛巾揪幹後,把紙垛包進毛巾中浸潤30分鍾左右,要求紙垛拿在手上感覺濕潤即可。
第五步:刻鑿走刀。把紙垛放在特定的蠟版上,刻時先用小錘敲緊,落刀時要用左手食指按住入刀邊緣,用右手手腕的力量叩蹲叩叮碳埖捻樞驙懴妊Y後外,刻完一個地方後要注意檢查是否刻到底了,可以翻過來核實,必要時可以再補上一刀。
第六步:剝揭花樣。仔細檢查正面,反面,确信刻完了所有部位後,将花樣一張張揭開,鑿花工序便全部完成了。鑿花所用的特制蠟版一般采用木制細膩的硬木爲宜,厚爲3厘米,寬爲8厘米,長爲24厘米,内挖一深1.5厘米,寬6厘米,長7.5厘米的“堂心”。再把松香,黃蠟,茶油和桐木粉末融化攪勻,傾于木版“堂心”,壓平之後即可使用。鑿花時注意拿刀要正,用力要勻,走刀如遊絲,刀口始終向内走動,收刀如脫兔,刀痕上下要整齊光滑。花紋之間注意留連綴線,免得剝揭花樣時散架。鑿出的剪紙要光潔幹淨,因爲主要是刻刀在多達十幾層的紙版上鑿刻,所以刻出的鑿花一般應有浮雕般的機理效果。
4,踏虎鑿花的藝術特點。
第一:鑿工精巧。線形考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把線條特色歸納爲五個字:圓、方、尖、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石快,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刻剪技藝高超,工整細膩,刀法穩健精到,刻出的線條暢快,絲絲入扣,表現準确而生動,盡顯流暢之美。造型上形象生動,構圖工整,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剪紙特有的纖細靈秀,玲珑清麗的風格。
第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紙型粗糙簡單的紋樣不耐看,華而不實的東西不純真,而繁中求簡,簡中求繁的形式,細膩而不見其假,粗犷而不失其真,并力求構圖嚴謹飽滿。在表現手法上是以陰刻爲主,哂煤唵蔚脑芜M行合理的骨、骼布局設置。在表現風格上偏重于寫實,但又不呆板入俗,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裝飾性。且哂命c、線來傳遞有個性特征的面,采用重複、疏密、對比等形式法則,巧妙的使用“通感”手法來營造畫面。
第三:源于傳統,敢于創新。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素材,使其反映出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其達到傳統與時代特色的和諧共存,并突出其自身特點。其藝術特點就像一幅山水畫,畫質不錯而且不失其原汁原味,體現鑿花這門技藝的獨特藝術特點和制作工藝。
5,結語。
曆史上任何藝術形式的誕生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拓展而形成的,都會有一個結合人類生産和生活不斷演進的流變過程。踏虎鑿花也不例外,它也必須依附于湘西特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才能形成這獨具一格的鑿花工藝。鑿花開始源于苗族服飾的紋樣藍本,先有繡花後有鑿花,鑿花豐富了繡花的技藝。鑿花的形成與追求批量生産的經濟效益有關,也符合當時的小農經濟和生産力狀況因爲鑿花不僅體現了苗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更是記載了苗族“女紅文化”的活的圖象曆史。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有其存在和挖掘的價值,那都是中華兒女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和傳承下來的,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的國粹。我們作爲中華民族的後裔,理應對其加以保護。一種文化事物和一種文化現象都可以作爲藝術瑰寶綻放耀眼的光彩,福澤後世之人,重現前輩創文明之路之時的輝煌。
四,關于泸溪盤瓠文化的保護措施及建議:
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建設時期,在文化領域給予的關注不是很多,相關的措施,法律也不是很完善,在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有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又由于沒有及時作好文化宣傳,使得人們對于非文化遺産認識還不是很深刻。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很多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行爲,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無形中的流失,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1,申遺。即申請市(州)、省、國家級的遺産保護,以便得到政府的專項保護,突出保護重點,将有力推動其保護進程。同時加強盤瓠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破壞了的進行挽救和維修,對未破壞的加以保護。
2,立法。制訂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法律是保護一項事物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還要展開普法宣傳,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基礎檔案,還要政府、民族、文化、教育、财政等部門積極配合。建立強效工作咝袡C制。
3,樹人大力發展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産所需的各類人才,加強遺産保護隊伍建設,精心組織,全面展開,突出重點。堅持以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和發展的方針,切實加強對盤瓠文化相關的法律宣傳工作,爲保護文化遺産創造良好氛圍。
4,傳承。實施整體保護和多層保護,系列科技手段可以哂糜趽尵群捅Wo過程中。動員社會各階層力量參與民間文化遺産的保護,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使得民間文化遺産和文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并傳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