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以來,鄉黨委、政府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糧食增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産基地,種植綠色生态食品,憑借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10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年年統計,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勞動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着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農業生産、醫療費、學費等。由于農業生産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産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緻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産經營管理技能、文化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産,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隻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産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産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産規模過于狹小,規模經營還隻是少數;二是科技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應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确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産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産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産經營單位成爲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産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産經營成爲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來源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産作爲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産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産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産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個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于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發展作爲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采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爲,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産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産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産,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産,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爲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爲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占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是在農産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産業結構必須要适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産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産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樣調整就跟着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于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産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産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産,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咻敇I,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産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爲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雜志、互聯網等手段,爲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緻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産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幹的緻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